学生眼中的大姐姐被评为第七届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的王慧,2008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当年来到了新利(中国)有限公司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走上了辅导员岗位,从此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并把全部的身心献给了学生。她用春风般柔和的笑容、阳光般和煦的话语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爱心、耐心、细心感染着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慧姐姐”。 她常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推动力,辅导员要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他们交流沟通,只要真心对学生好,他们早晚会感觉得到,并作出积极回应。 2008级的小吴从外省来到潍坊上学,她的高考成绩超过了当年山东省一本线20多分,因为报志愿失误导致只能上二本院校。一入学,王慧就观察到小吴的与众不同:综合素质很高,但经常表现出深深的失落感。了解到小吴的情况后,王慧只要有机会便和她聊天,鼓励她尽快从失落中走出来,把大学作为人生另一个奋斗的起点,用心过好大学生活。王慧帮助小吴分析了她的写作、策划特长,并推荐她进入学生会锻炼,使她能够充分施展写作才能,从中找到了久违的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加;动员小吴继续保持学习上的优势,争取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使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小吴没有让王慧失望,她连续四年获得一等奖学金,并获得国家奖学金,成功考取了华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高校教师。直到现在,小吴一直跟王慧保持着联系,逢年过节总会通过短信或电话问候一声,感谢王慧当年的鼓励和帮助。 2012级的小刘刚入学时非常迷茫,想做些什么,但却不知道能做些什么。王慧了解情况后,鼓励他要勇敢地尝试。小刘先后担任了班长、学生会副主席等职务,学生工作能力非常突出,获得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并和其他同学一起组队参加比赛,先后获得4项专利、“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当时学校正在鼓励大学生创业,学生可以免费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学校免费提供场地,提供优惠政策。王慧得知后,觉得小刘的专利非常有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找他谈心,鼓励他把专利成果进行转化,并帮助他反复修改项目申报书,使项目得以成功入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王慧秉持的教育态度,她觉得只有爱护学生才会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把学生看作发展的人,为他们的终身发展负责。”这是她坚持的教育原则。她说:“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需要经过磨炼才能成熟。所以当他们出现一些问题时,我愿意心平气和地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关心。” 同事眼中的实干家辅导员工作永远是新的。王慧用创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在新常态下不断适应学生的新特点,积极创新学生工作途径和方法,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材搭建平台。她的工作热情和实干精神,信控学院的辅导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时刻被感染和感动着。 作为工科学院的一名辅导员,王慧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学生成长的关键性,于是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通过挖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梯队、开拓第二课堂、利用大赛平台、服务回报社会等多个层次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近几年,她所带的学生获得专利1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成果达29项,校级科技创新成果达70项,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齐鲁软件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山东省创业大赛等多个比赛中获奖。12项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学校创业孵化基地,成功投产1项,2项创业项目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他们的创新成果成功进行了转化,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王慧个人也获得了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山东省创业大赛”优秀指导者荣誉称号。 学生阳光、自信、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是每名辅导员的愿望,基于这样美好的愿望,王慧参与筹建了大学生咨询指导室,并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大学生咨询指导室旨在帮助学生解决日常遇到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勇敢得面对学习、生活、爱情等方面的挫折。大学生咨询指导室安排专人值班,公布咨询电话、邮箱等联系方式,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学院领导、辅导员、心理专家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大学生咨询指导室成立以来,平均每年接受咨询300人次,排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20余人。现在,大学生咨询指导室已经成为学生们的心灵港湾。 家长口中的好老师爱生如子,安危冷暖常挂心间。9年来,王慧一心扑在学生工作上,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了每一个学生身上。在她的生活中,没有八小时工作制的概念,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只要学生需要,她会第一时间赶到。她白天在办公室工作,晚上经常到学生宿舍、教室了解学生动态,听取学生意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2012级自动化的小张因为运动扭伤了腰,不能起床,刚开始由舍友轮流照顾,但是舍友们的课程很紧,有时照顾不到,小张想回家治疗,但是却无法乘坐火车,非常苦恼。王慧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联系家长来学校把小张接回家,家长到校后,她又连夜找来担架,联系保卫处让出租车开到学生公寓门口,和舍友一起把小张抬上出租车,赶到火车站。但是火车站工作人员不让无票的同学抬担架进站上车,大家都很着急。王慧接连打了数个电话,辗转找到了车站负责人,反复向他说明情况,最后车站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上车前,小张和家长都含着泪不停地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出站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王慧又赶紧联系了学生公寓,安排几个送站的学生回宿舍后方才离开,这时已经是深夜。正是这种爱岗敬业、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王慧赢得了广大学生的爱戴,也赢得了学生家长的信任,都说孩子交到这样的好老师手里,放心。 近年来,由于工作成绩突出,王慧先后被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等6部门授予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者,被新利(中国)有限公司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个人一等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第十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和成绩,王慧显得那么从容和淡定,她说:“爱护学生、做好工作是我的本分,我愿用尽我微不足道的力量,指引好学生前进的方向。” (编辑:新闻中心 文:范铭铭)
发布时间:2017-05-19王希钰,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4级舞蹈学(模特)本科1班学生,中共预备党员,2014—2015学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三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干部,2015—2016学年获国家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社会实践优秀个人、优秀团干部。 你热爱什么?——学习 计算机房内,温度明显比室外温度高很多。在这个面积并不大的机房内,王希钰在电脑前专注地刷着计算机二级考试题。“还有不到十天就二级考试了,趁着周末有时间过来练习练习。”他笑笑说完,接着转过头去边做题边回答着,“下午给自己安排了两个小时来做二级题,等会到点还要去自习室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每天都有合理计划的学霸,获国家奖学金并非是意料之外的,相反,这就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情。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大一,王希钰就给自己立下国家奖学金的目标。而这并不只是想想,坚持每天晨修,上课提前十分钟到教室,不旷课,不迟到,上课永远坐在第一排。虽然这些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也很容易,但是能够两年坚持下来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把简单平凡的小事做到极致之时,就是成功之时。当问及如何坚持下来时,他一脸轻松地说道:“刚开始确实是不适应,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些事情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比如说早上在那个固定的时间就会起床啊。如果打破了这个生物钟,反而不习惯。”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王希钰是一个能专注于一件事情上的学霸,“在上个学期准备考试的那一周,因为国际结算这门课程我之前学得并不扎实,所以连续四天一直在复习那门课程,最后考试成绩还不错。”因为专注并坚持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王希钰连续5个学期学习成绩班级第一名,综合测评班级第一名。 你想要什么?——有意义的人生 大学并不是书本上的学习。王希钰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埋头苦读的学霸,他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责任心使它成为了一位大家拥护的好班长。作为一名班长,以身作则,为同学们发挥带头作用。“像现在的大学生活很放松,同学们的学习相比于高中确实是轻松了不少,许多同学就产生了松懈的心理。作为班长,首先我自己要做好本职工作,为同学们做一个好榜样。”王希钰笑笑说。在他的带领下,班级认真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了;班级凝聚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去年的大学生科学文化艺术节中,王希钰带领他的团队成功举办了“导游风采展示大赛”,这个比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追求尽善尽美,他在活动前期准备时,就曾经连续三天熬夜到两三点改策划和主持稿。就快到正式比赛了,这时候有一组选手选手之间产生了些小摩擦,他积极去协调和解决,“有一组参赛选手因为时间协调不开,产生了一些矛盾,当时我分别找了他们两个人谈话,劝他们都各退一步,最后两个人配合得还不错,完成了比赛,”王希钰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并感叹道,“虽然活动已经过去一年了,但是在这次活动中我学会了很多,也增长了很多经验。” 学无止境,突破自我。王希钰在大一、大二期间在大学生自律委员会做学生干部,认真负责,帮助同学们排查宿舍安全隐患,并在学校组织的“公寓安全知识竞赛”、“消防技能比武大赛”中获得好的成绩。然而这些并没有使他止步不前,在大三刚开始时,他离开了待了两年的自律委,去选择了一个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志愿服务团队。“我想要多接触一些新的事物,趁年轻让自己多一些经历吧!”在青志联他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生活,在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名志愿者在潍坊公路客运总站的进站大厅引导,为找不清方向的旅客引路,帮助旅客们节约了不少时间,“虽然在做志愿者的过程中很累,但是能为其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是特别开心的。”当想起这段经历时,王希钰脸上挂上了笑容。 你珍惜的是什么?——恩师挚友 在与王希钰交谈的过程中,辅导员于国老师是贯穿于整个采访的“核心人物”。“他对学生特别亲切,没有架子,甚至把他的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看待。虽然有时候对我们挺严格的,但是都是为了我们好。尽管很多同学不理解,但是我很能理解他,是真正真心为了我们好。”说起自己的辅导员,从王希钰的眼神中就透出一股敬佩之情。在平时与导员的交流中,不仅仅是收获了一些做人处事的能力,更多的是收获了这一份亦师亦友的感情,“我很庆幸,在大学遇到了他这样的老师。这是我的福气。”王希钰说。 大学是个染色坊,友情便尤显珍贵。在大学中,他遇到了一个有缘人,虽然不同的年级,但却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说起这个朋友时,王希钰的脸上又挂上了笑容,“在大学能遇到一个亲如兄弟的朋友很不容易,他就是我大学除了导员外,最幸运能遇到的人。当我遇到什么困难时,他作为学长总是给我一些建议,让我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在恩师的指导和益友的帮助下,王希钰在大学这个舞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彩。虽然离毕业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但是王希钰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明年的选调生考试了,“选调生只有应届毕业生党员才有资格去考,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都是在大学里很优秀的人,所以要有危机意识。”当说到自己以后的打算时,王希钰一改之前不羁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们两位都对我说过要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计划,所以我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就会积极去准备。”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王希钰时刻用这句话来警醒自己,他建议大家做人不张扬、不轻浮,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心中充满梦想,立足实际,相信他定能在自己坚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编辑:新闻中心 文:赵一菲)
发布时间:2017-05-18魏丽杰,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会计学专业学生,2015-2016学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学习成绩排名第一,学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2016年荣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学生”,全国未来财经精英训练营“优秀营员”等称号,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山东省赛区铜奖。2015年3月,创立启航志愿者服务团队,被潍坊好人网评为“优秀志愿者”。 当接到任务去采访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时,内心溢满了期待。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高尚的人对话。”换言之,和一个优秀的人对话如同在读一本好书。见到学姐的第一眼,心想,真是一个恬静安稳的人。果不其然,半个小时的交谈充分流露出了一个学霸的素养,获得国奖的人总归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平易近人的大姐姐用行动慢慢讲述着属于她的故事,如低调的珍珠散发着她特有的光芒。 大学千百种样子,生活千百种样子。如李开复所言,“做最好的自己就是做你自己”。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如何做个最好的自己?是拥有许多特长令人眼前一亮,是用优秀的学业让自己的简历美轮美奂,亦或是良好地品格在成长中彰显自己的素质?而魏丽杰的答案简单明了:“其实我也不清楚,但我知道一个出色的人,必须坚持与独立,一个人去享受奋斗的乐趣。” 她的心中有一盘棋,她是一个运筹帷幄的“大师”。 从今天开始 根除惰性而坚持坚韧 坚持的习惯,坚韧的性格。专家说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二十一天。三周的时间,摆脱你的惰性。犹记得高中教学楼上的文字,“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于大多数人而言,懒惰与拖延多么天经地义。事实上,懒惰不过是未疲乏就休息的习惯。勤勉的人,每周七个全天;懒惰的人,每周七个早晨。魏丽杰说:“天将降大任于我也,必先苦吾心智,劳吾筋骨,饿吾体肤”。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所有的懒惰都是自己逼走的,坚持的品质是要自己折磨自己才能磨炼出来的。苦,不是白干的,坚韧的性格就是这么来的。 从今天开始 甘于寂寞并孤独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浮躁社会的代名词是欲望与贪婪,物质,荣誉与享受充斥着这个时代。大学生活亦然。多少人刻意追求荣誉,渴求在自己的简历上添上华丽的一笔。开不完的会,参加不完的活动,每天忙得团团转,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在这个到处喧嚣着不安与匆忙的社会里,她却选择了安静的生活方式,安静地思考,安静地阅读,不受外界干扰与诱惑,守得住自己的内心。像是一个恬静的美少女,图书馆是她的阵地,哲学也好,专业书也罢,每天与灵魂对话,充实自己的是知识与内心的修养。Dior的灵魂人物卡尔·菲尔德,那个创造了无数经典的老爷子就以这样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不能独处的人是可耻的”。有的人惧怕独处,认为独处是折磨,因为不知道该干什么,易胡思乱想,一片茫然。魏丽杰说她始终相信卡尔·菲尔德的大部分经典都来自他大宅里那间永远安静的书房。 从今天开始 紧握最初的梦想 范玮琪有一首歌,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从大一至如今大三,一步步走来,修好专业课,不懈怠公共课,丰富课外实践,成为志愿者,以及一场场考试换得的一张张证书,这仿佛是魏丽杰学姐最好的诠释。每一天都是今天,每一天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她说她很快乐,做什么都很快乐。她说她的梦想很简单,不忘本心,做最好的自己,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从今天开始 做公益的代言人 这是永远的经典老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社会责任的箴言,是我们大学生传递爱的诺言。总有一群人是折翼的天使,当发现了自闭症儿童这群“与众不同”的孩子,她毅然选择爱,选择呵护。创立启航志愿者团队,为这群孩子扬帆起航,不为荣誉而是为信仰为善良。她毫不吝啬自己的赞许与鼓励,用简简单单的动作拍拍孩子的肩膀,用孩子的话语,以真心唤醒了这群星星般孩子的生命感与童真。她是好人,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的好姑娘,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一直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她选择善良。 宁静的自习室,安静的图书馆,长长的书桌,一把椅子,一支笔,一场角逐里,一个是她自己,一个是内心的敌人。战胜自己为最难,她无愧自己的本心。今日的成就告诉了我们努力果然与梦想的实现程度成正比。 她是我们身边的“小明”,一个简单的人,一个快乐的学霸。绝不是练兵场上偶然杀出的黑马,而是经得起检验的“常胜将军”。精神高尚,思维智慧,勤勉谦逊,是为大才。向她致敬,并以此作为标杆! (编辑:新闻中心 文:陈淑钗)
发布时间:2017-03-31王伦刚,男,汉族,1975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硕士学位,现担任新利(中国)有限公司弘德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当了8年教师,13年连续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的王伦刚,教书育人,孜孜不倦,锐意进取,无私奉献,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深深影响感染着一批批的青年学子。2016年,王伦刚荣获“第七届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 晨钟暮鼓做大学生思想成长的领路人王老师曾多次获得新利(中国)有限公司优秀教师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在教育学生方面,老师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希望自己可以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成长为一个善良友爱的人。在新利(中国)有限公司担任了多年的辅导员,十几年的岁月在心田积聚,春夏秋冬在眼前幻变,沉淀下光阴的故事。仿佛有学生的时候就是王老师工作的时候:学生抱着书本赶往第一节课的教室,他在办公室开启一天的工作安排;学生结束了一天的学习,欢笑着收拾书书包,他回顾一日的劳作,确认好安排完成的事项再安心下班。辛勤工作的王老师,清晨望见窗外冉冉升起的朝阳,傍晚观赏静谧的落日余晖,像寺庙敲钟的僧人,晨钟暮鼓,始终如一。 如何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是王伦刚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为了提高广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充分利用党的重大会议的召开,建团、建党周年纪念日等重大时机,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报告会等生动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工作中注意分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不断拓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王老师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关怀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成长,晨钟暮鼓,希望他们变成更好的自己。 课堂纪律是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保证,为此,王伦刚老师以课堂管理为抓手,保障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认知功能。他建立了每周抽查和副班长专职考勤相结合的课堂考勤制度,每周汇总进行网上公示;开展了合理使用手机大讨论活动,达成共识,学生上课时间主动将手机放入统一购置的塑料筐内,保证学生专心听讲。日常工作始终坚持以学风建设为中心,狠抓学风、考风建设,使学生有压力感、紧迫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促进了优良学风班风的建设。 润物无声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生在知识的广博与专精上融通合一,王老师注重学生社团建设,丰富“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功能。他精心打造品牌活动。一是要求学生撰写入学感想、军训日记,并编印《瀚海扬帆待起航》、《瀚海扬帆》系列丛书,记录了开学之初和军训期间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二是开展“弘德书院文明行为养成月”活动,以“文明行为需养成,讲究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开展了“节水、节粮、节电”等一系列活动,促使大学生进一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三是举办弘德书院社团文化艺术节,增强了艺术气息对学子的感染力,在学生中影响力深刻。四是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了春运志愿服务、关注残疾儿童、等一系列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使广大学子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心灵变得更加透彻。五是读书月活动。每年在“世界读书日”都举办主题读书月活动,全面提升了大学生人文素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丰富的社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课堂教育,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成长空间。 王老师说,发现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良的品质在等待着被挖掘。接手新生时,王老师思索如何上好大学第一课,多方查找资料,他决定从感恩教育入手,让新生们懂得感恩,学会做人。在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他开展了“一封家书,我和父母说句心里话”活动。学生通过书信的方式,把与父母面对面不好意思说的话、感恩父母感谢父母的话写下来,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经历了四年感恩洗礼的小聂同学,在即将告别母校时,还不忘给老师的办公室打扫好卫生再走。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让王老师深深的感动着,心头涌动着一股热流。当有的毕业生忙着奔向酒店庆祝毕业,有的忙着赶往车站,有的忙着回家见久别的父母,小聂同学竟选择再给老师办公室打扫一次卫生,用这种方式告别母校。 作为老师,总会遇到别人口中“不服从管教”的孩子。王老师因查课发现沉迷于网络而不愿上课的杨某,在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后,他没有按照惯例一味的做学生杨某的工作,要求他如何按时上课怎样遵守纪律,而是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化解矛盾。他说,这符合学校提出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通过谈话,杨某承认了自己沉迷于网络。王老师也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非常有个性、兴趣爱好广泛,有创新思维能力,容易接受和学习新鲜事物。但因为从小父母过分严厉,没有充分尊重他自己的要求,逆反心理严重。因此王老师耐心与杨某谈话,让其重新认识自己,给自己树立学年奋斗目标。谈话后,杨某在当学期未出现旷课现象。但老师也发现了更为重要的问题,杨某对所学专业丝毫没有兴趣,怀揣着当兵的梦想。王老师充分认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抓紧时间和他父母联系,经过多次艰辛的沟通终于达成共识。杨某现在东营当武警,在部队也荣立个人三等功。杨某说虽然只当过王老师一年的学生,但永远是他的学生。王老师这样润物细无声事例还有很多。 耕耘不倦学生工作开展科学有序王老师创新工作方法,使得学生工作开展科学有序。他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培养,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每学期举办由学生会部长以上、班委团支部主要干部参加的为期一周的学生干部培训班,对其政治素养、学生干部素质、学生干部服务规范、怎样做好一个学生干部等进行系统培训,使之真正成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执行者。设立独立的检查监督部门,完善学生干部考评机制,并作为奖助评优的依据。注重平时的教育引导,使每一个学生干都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更好地为同学服务。以学生会、班委、团支部为抓手,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素养,提升学生干部队伍服务能力,带出了一支作风严谨、纪律严明、团结活泼的学生干部队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学生曹剑获得“2016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卓越奖,白广宇、李蕊获得第十三届齐鲁大学生软件大赛二等奖,张星亮获得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省赛二等奖。这些都与王老师的用心栽培,悉心指导紧密相连。王老师在学术研究方面也一丝不苟,笔耕不倦。他先后获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智慧校园下的高校学生数字化管理的研究》、《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能表力培养研究》等科研立项,发表了《书院模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平台研究》、《“社交礼仪”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等多篇论文,真正做到了耕耘不倦。 王老师在专职辅导员的工作中,体会颇深。他说:“当代大学生同以前相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活跃,他们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更复杂、信息量更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在形成时期,不够成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信息的影响。而应对这些变化,他认为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应深入、耐心地了解学生真实情况,以真诚的沟通和恰当的激励作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高校学生工作。同时,每一位学生工作者都应该加强学习,紧跟时代,适应变革。” 星辰大海,又上征途。辅导员工作平凡又伟大,但在王老师眼中,这是一份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三尺讲台育桃李,谆谆教诲暖人心,向可爱的辅导员致敬! (编辑:新闻中心 文:范铭铭)
发布时间:2017-03-10王光荣,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新利(中国)有限公司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行为劳动经济学、行为决策神经科学。发表学术论文十几篇,其中 SCI3区 2篇,A类2篇,CSSCI 8篇;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参与4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3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获省级科研奖励1项,市厅级科研奖励3项,被评为潍坊市第十三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6年,其研究项目“国有企业经理人偏好结构与激励机制的最有匹配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 秣马厉兵,蓄势而发 他有着沉静亲切的外表,优雅自如的谈吐,谦逊温和的态度,他执着于自己的职业与人生价值追求,他对生活有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他就是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王光荣老师。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王光荣老师,一直投身于行为劳动经济学、行为决策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所谓“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天道酬勤,思者常新。”正是平时对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厚博积蓄,才有了王光荣老师在这次社科基金立项中的全数迸发。王老师表示,自己平时研究领域,刚好与此次国有企业经理人偏好结构与激励机制的最优匹配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相契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设立,是为了培养一批功底扎实,锐意进取的学科带头人。鉴于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契机以及经济领域发展的前景,王光荣老师从中找到了研究的方向。王老师说:“自己一直以来就有这样一个愿望,那就是能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此来支持下一步的科研工作。” 在与老师的交谈中可以发现,这真的是一个非常热爱自己工作的人,对自己所在的岗位以及所干的事情都有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老师在采访过程中也一直强调,自己就是干这一行的,所以要想尽办法不断攀登以使自己能够做得更好,因此他在2015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计划书,不光是为了获得支持科研工作的资金支持,更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且找出自己在专业研究领域中的不足。 心之所愿,无所不成 “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正是对于未知领域的渴求,对模糊定义的追逐,使得王老师一直坚守着他的这份热爱。在准备计划书的过程中,王老师和他的团队四处找寻研究所需的资料,调查咨询了众多的经济学专家,毕竟科研领域容不得半点模糊,误差。凭借以往积攒的经验,王老师和他的团队成员认真地考究、思量、斟酌,用心在准备。“很多时候,面对自己写好的计划书真的不知道是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写好了计划书之后,我们又请同事、之前的导师以及自己的同学帮忙修改,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修改意见。我们也不记得到底是修改了多少遍了,总之准备计划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磨砺自己的过程。”王光荣老师坦言。 是啊,破茧化蝶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但痛苦之后便是成功的满足与欢乐。在日复一日的修改中,王老师和他团队的成员们始终是绷紧着那一根弦,直到正式将这份饱含心血的计划书提交上去。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一般人可能都会认为老师在等待中会有所焦虑,但实际不然。王老师说:“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干这件事情,最重要的还是过程,结果如果能遂人意的话那最好,假如不能通过,我也不会灰心丧气,无非就是来年继续罢了。”面对记者的采访,王老师没有透漏太多科研背后的辛劳,而是一直在强调他只是在坚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热爱的事业。正是因为兴趣,因为喜欢经济管理学,一直对经济管理学有这浓厚的兴趣。所以,他才有着那份“磨平高山”的毅力,征服一个个科研的难题,突破一个个创新的瓶颈。2016年6月份,老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计划书审批通过,项目成功立项。“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真的非常的高兴,我们团队成员们也很高兴,我很感谢一直以来和我并肩作战的同事们。”说这句话的时候,王老师脸上洋溢出了满意的笑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越是努力的人,越会得到属于自己的幸运。 低调、谦逊是老师留给人的深刻印象。老师说,计划书的成型是他们团队智慧的结晶,一个人的想法总是有缺陷的,再怎么样也会有不足之处,独木难成林,大家在一起商讨便可以集思广益,达到一个大致能使人满意的程度。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王老师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科研之中,他会把平时休息的时间都用在科研之上。虽然很忙,但他还是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不会让科研与自己的教学以及日常生活起冲突。一个人的成功总是离不开别人对他的帮助和支持,除了在准备计划书的过程中受到了多人的帮助之外,那一份来自自己家人的鼓励和支持想必也是老师走向成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家人不能给我专业上的帮助,他们给予我的是精神上的支撑吧,这种感觉真的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出来。”老师笑着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直以来,教师都被人看作是非常神圣的,他们不光是简单地给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在很多时候,他们往往会充当人生导师的角色,教你怎样磨砺自己,怎么样提升自己。 他的学生秦晓雅说:“王老师虽然平时话不多,但他说的话句句能打动我们。”王老师常叮嘱他的学生,要有自己的目标。他说,毫无目的的摸索,那叫流浪。大学生一定要有目标,要对未来有规划,有目标,才有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有韧性才更有弹性。大学和高中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空闲时间变得很多,你要学会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和那些有助于自己目标实现的事情,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算三四年之后你的目标并没有达到,但你也比那些浑浑噩噩熬过大学四年的人拥有更多的财富。他还叮嘱学生,在大学里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学习与应用能力,不能仅仅拘泥于纸质课本上的东西,要学会与时俱进,从多渠道学习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开阔自己的眼界。学习知识贵在能学以致用。在仰望星空同时,更要脚踏实地。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也会时时的与同学们分享最新鲜的科研成果,让他们接触最贴近时政的推论。“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会传授我们理论知识,他更善于理论联系实际,使枯燥的理论变成活生生的事例,跟我们一同探讨科研中的收获,打破我们认识的误区,让我们从书本中走出来,更加关注生活,关心时政,而不是沦为书本的奴隶。”秦晓雅说。 张扬的美,美得鲜艳夺目,众所周知;而低调的美,美得太过含蓄,常被人遗忘。低调的美,美在它的对人心灵“润物细无声”的浸染,美在它对人格坚韧而长久的塑造。王老师表示,科研是件平淡无奇的事,没有那么多引人入胜的故事,贵在坚持。 (编辑:新闻中心 文:王 慧 王凯雯)
发布时间:2017-03-06蔡建生,现任教于我校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198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运筹学专业,2007年于山东大学数学院获得运筹学与控制论博士学位。其研究课题“图的无圈和广义无圈染色”获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褪下这些荣誉光环,蔡老师只是位凭借赤子之心追梦科研,对花花世界漠不关心,踏实地奋斗于自己事业的质朴学者。 唯有热爱,可熬漫漫长夜1989年在山东大学毕业后,蔡建生老师得到了在市政府工作的机会。这在常人眼里犹如“铁饭碗”,但心有抱负的他,怀着对数学研究的热爱,放弃了朝九晚五的安定,选择了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博士毕业后,蔡老师来到新利(中国)有限公司任教,在这儿开启了他的科研之旅。 蔡建生老师主要研究数学领域的组合数据和离散数据,其研究成果运用于通讯、计算机、时间表排序、仓库存储以及广播分频等方面。每天面对这繁杂的数字,十几年如一日的研究,常人可能很难坚持下去,但蔡建生老师做到了。谈及这些,他表示: “搞科研就和做学问一样,要坐得住冷板凳,更要从心底里热爱它,而我就是从心里真正的热爱它。它对于我来说充满了魅力,能激发我的兴趣与热情。”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蔡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印证“唯有热情可以熬过漫漫长夜”。在采访中,蔡老师多次提到“热爱”二字,夜以继日、挑灯攻克的研究,是他的精神追求,并非为了名和利。能够一直支持他走下来的,就是他对科学研究的一腔热血。每当遇到困难,他不放弃,坚持找到他寻求的真正答案,并且在一次次的实验中激发自己的灵感。科研似乎早已与他紧紧联系在一起,深入骨髓,那份对研究的悸动慢慢趋于平静,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习惯。 付出总会有收获,蔡建生老师凭借他对科研的热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9年,蔡老师以“关于几类图染色问题的研究”获得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015年,蔡老师凭借“图的无圈和广义无圈染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这是蔡老师的努力再次得到肯定,也是我校数学院首次获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资助支持。 淡泊明志,方能宁静致远在学术科研领域,蔡老师有多篇关于组合数学和图论的论文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布,他不仅是美国数学会会员,更是被“美国数学评论”聘为评论员,被国外多家学术刊物聘为审稿人,享誉国内外。 谈及这些荣耀,蔡老师表示:“对于我来说,搞科研最难的可能就是专注,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对于平常的正常生活来说,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而也只有专注,才能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 他身体力行,真正实现自己的追求,结束平日的授课后,他选择避开外界的事物纷扰,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坚持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当他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之后,有了更多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他十分珍惜这些机会,总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交流与研讨,在研究上带给他不少灵感与启迪。2014年,蔡老师受中国组合数学与图论学会的邀请,参加了第六届全国组合数学和图论大会,并根据他当时的新研究“图的无圈和广义无圈染色”作了30分钟的报告。一年以后,这一项目也帮助他取得了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 “对于我自己的这项研究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得到国家级别的认可与支持,我真的很开心。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把我的科研搞下去,一直研究下去。至于其他的,我觉得一切都是附加的。我做研究不为别的,只为科研,我所获得的这些荣誉,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 诸葛亮诫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言影响古今,极好的在蔡老师身上得到证实。他淡泊名利,一心沉潜只为研究的精神,非常值得当今社会那些功利心重内心浮躁的人们学习。 心系学生,达成教研平衡即便在科研领域获得了如此杰出的成就,蔡老师也没有停止教书育人,教学活动并没有受影响。他将研究理论成果的思想成功运用到教学中,以便于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同学们具有专业性、前沿性的知识。日复一日的教研工作,即便繁琐,即便枯燥,也没有让蔡老师停下奔赴梦想的脚步。他说:“我从没想过因为科研放弃教学或者因为教学放弃科研,很多人说有时候他们的关系处理是很不简单的,甚至说是矛盾的,但是我觉得即使这样,他们的对立也只是时间上的,只要提高效率,二者依然可以调和,我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效率,并且我还认为,教学与研究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在于学生的交往中,我可以促进思维的交流,利于我的研究。”正是因为这种思想,让蔡老师每当结束课堂教学,就匆匆消失于校园,回到了他研究学术的地方,不浪费任何时间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在实际的教学中蔡老师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很好地找到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平衡,并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蔡老师将自己的研究思维在无形之中灌输给他们,以激发他们的潜能,指引他们的当下课业,也为他们之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他所带的班级成绩是一如既往的好,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启发。平日里的蔡老师严谨认真,逻辑性强,他的学生们都为蔡老师身上那种兢兢业业、奋斗不息的精神深深折服。在日常生活中,蔡老师还不忘以身作则教导学生们做知错能改勇于承认错误的人。2014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一班的张兴龙同学谈起蔡老师时说到:“蔡老师上课时是杜绝学生玩手机的,但有一次上课,他的手机忘记调成静音,突然响起来了,他感到非常惭愧,马上对我们道歉。”不仅如此,蔡老师还十分惜才,鼓励班里成绩优秀的同学考研究生,进一步投入数学研究中。张兴龙说:“我们能成为蔡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热爱数学、专注科研、教学负责是蔡老师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大学里,我们需要像他这样的老师,引领我们褪去浮华,奉献自我。 (编辑:新闻中心 文:徐明静 张萍)
发布时间:2017-02-27熊亚萍,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3级学生。在校期间,荣获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山东省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多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经过自己的努力,她获得了2015——2016学年国家奖学金。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奖学金获得者,了解她的学习与生活。 学习要有坚持的态度 未见她之前,听声音便觉温柔。见到之后,美丽温婉。从小成绩优异,却不见丝毫骄纵。她不是传统的学霸类型,只知道埋头苦读,她说学习得讲求方法。经过多年的学习,她总结出了自己的学习经验。 她说学习一定要抓住课堂,认真听讲,最好做到明白晓畅。在考试周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复习,总结梳理老师上课圈画的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现对枯燥的理科知识,并没有表现出厌烦,深入其中,她发觉了数学的乐趣。学习是我们无论情愿与否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想要学得好并不容易,但如果有这份心,一定要去尝试。长期的知识积累,定期的复习巩固,使得再面对考试,没有太多的紧张,更添几分淡定和从容。记住没有什么可以一蹴而就,学习一定要坚持下去。有计划就要去执行,让它变成一种习惯,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 从大一开始就准备好以后考研的她,身上没有大部分毕业生身上的迷茫,坚定地走在考研的路上,风雨兼程。她想要通过考研给自己提供更高的发展平台,积极拓取。想要在高校教数学的她,坚持着,一步步向自己的梦想靠近。 生活要有倔强的热情 生活原本是一张白纸,上面的颜色需要我们自己去填充。平日在认真完成学习功课以后,她更懂得去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有颗善良的心,对生活才会有热情。勤学手语,去参加手语比赛;坚持做志愿者服务,去盲校帮助弱视的小孩学习;体验多种兼职,多方面了解社会,提升自己的能力。去读书,在书中观赏更加广阔的海洋,更加浩瀚的星空,遇见更加新奇多变的世界。她说在看书时会非常执着,遇到喜爱的书,迫切希望可以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 在准备各种资格证考试的时候,便需要这份倔强的热情。进行充分的准备,一点一点慢慢积淀。例如在准备四六级考试时,他通过做真题试卷,圈画出陌生的单词,整理到笔记本上,定期复习背诵。在别人艳羡的每次都可以一次通过考试时,殊不知那份倔强的努力。成功的花,人们通常惊羡她花开时的娇艳,殊不知她的芽浸透了辛苦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大抵就是这样的道理吧。 越努力,越幸运 “越努力,越幸运”这是她想要送给同学们的话。面对即将到来的实习与考研,时间仿佛紧凑的不够用。没课便在教学楼自习,起得很早,学到很晚,很辛苦,却觉得充实。她说这些时,没有给你紧张学习的压迫感,没有松散的懈怠,而是让人觉得我们应该认真的学习生活,有计划,有目标。四年的时间足够我们改变一下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努力坚韧。 大一时去熟悉大学校园生活,大二沉淀下来丰富发展自己,大三不断磨砺挑战自己,大四依旧坚持心中所想,耕耘自己的一片土地。每个人都由一片需要自己耕耘的土地,不去抱怨,不去求助,辛勤劳作,便可享受丰收的喜悦。 和她交流之际,便深深佩服她的努力。她非常温柔,也非常强韧,努力去生活,也愿她可以幸运得拥抱未来。她希望我们可以珍惜在学习的时间,,多看书,真心对待他人,多做有意义的事情,去沉淀丰富自己,给自己更好的发展平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友好礼让。在大学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做一个善良的人。别人总会夸耀她的幸运,想来都是因为她也很努力的原因。越努力,越幸运。 通过与熊亚萍学姐的交流,我想对她来说国家奖学金的获得是她努力的一种肯定,更是对她未来的一种激励。我们也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会更加努力的去学习生活,温柔坚韧,努力成长,不断去挑战充盈自己。 (编辑:新闻中心 文:范铭铭)
发布时间:2016-12-16苗乃朋,新利(中国)有限公司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2013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现任新利(中国)有限公司电视台台长助理,校园传媒副会长等职。2015年被评为宣传创作之星,多次获校电视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至今,已累计拍摄学校活动近百条,多条被山东教育电视台采用,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协会组织的比赛中多次获奖。2016年9月,创办潍坊天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学,他将大部分时间奉献给了镜头,即使在浩瀚影画中学到了再多,他依然坚守最初的想法,细节决定成败,孜孜矻矻,与时偕行。 ■心之所向,素履而往■ 初次见面,映入眼帘的是他忙忙碌碌的身影。身材纤瘦,扛着摄像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最佳机位、摄像……拍摄完毕,才能跟他聊上几句。短暂相处下来,发现他是一个自信阳光、幽默风趣的人,能够给人以亲和力。谈及他如何看待自己被评为“宣传创作之星”,他笑着摆摆手,同记者谈到,“宣传创作之星我是有点儿不敢当,我是真的很喜欢摄像。我感觉,重在付出,参与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把细节亦做到完美。 万物始发初静明,何知此芽成何草。零是一切的开始,没有零一切都无从谈起。正是这猝不及防的开始,却成了他铭记一生的回忆。大一的时候,苗乃朋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创建了弘德书院的互助志愿者协会,以此积累了大批人脉。后来,崭露头角的他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参加公益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勤工俭学的招聘进入了宣传部,也就是现在的电视台。以一股执著的韧劲,他从零开始,对摄像由兴趣入门到深爱熟知。时光义无反顾,从此且行且惜。 ■怀石逾沙,砥砺前行■ 拾岁月片羽,怀石逾沙亦不觉犀利。要说最令他感动的事,莫过于电视台这个友爱的大家庭。他在这个大家庭里生活了三年,也完完全全地融入到了其中。在工作中,有电视台老师们悉心指导,毫无保留地传授拍摄经验;在生活中,有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们并肩作战,并驾齐驱地制作新利官方网站时迅。他说:“每一次新闻拍摄,都是我们赠予母校的时光标本”,他们是知音,正因为有了电视台这个契机,大家才有了相遇的瞬间,才有了相会的款款感动。 人生路上,“世界以痛吻我”固然是一个冰冷的事实,任何领域和时光里,报以欢歌都是退无可退的镇静剂。设备紧张、拍摄失常……意外接踵而来时,苗乃朋也没有放弃过。在他看来,不管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冷静一些,一切都会好的。他兴奋地分享他在设备使用时解决棘手问题的经验。他说:“拍摄途中,可能会出现技术困难,我会首先拿出手机来百度,尽快解决问题,尽量不影响拍摄进程。事后,我的那些同伴们会一起交流解决办法,能节约不少时间。” 每次拍摄、修片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都是未来成功的基石。有一群爱好摄像的朋友相伴,即便是黎明去拍摄日出,晚上通宵修片也不觉得辛苦。他心底素朴,不辜负江湖,亦不会辜负来时路。 ■行板如歌,创业梦成■ 生活永无止境,如同鱼的七秒记忆,也许下一刻,我们就能形成一个新的目标并为此锲而不舍,从而被簇拥着踏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苗乃朋在大学里明晰了梦想,亦将之付诸实践。他在新利(中国)有限公司电视台学到了技术,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储备了资金,结识了身边一大群有共同爱好的人,又带动这批人组成了团队去创业。 在兴趣的驱动下,苗乃朋创办了潍坊天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第四批入驻项目之一,他在九月四日成功拿到了营业执照。 苗乃朋创业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经历的辛酸苦楚,也只有作为当事人的他才能有深刻的体会。苗乃朋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自己的创业路。创业伊始,他的公司接到一个订单,是为北京即可悦享有限公司做设计图。那时正是暑假期间,他的团队只有他一个人在潍坊,他要一个人承担起业务员和设计师的双重角色。经历了数不清的白天和黑夜,凭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终于做出了设计图。 技术不精湛,团队设计师不足……他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创业的道路上前行。每张设计图,要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每个短片要经过无数次的拍摄和剪辑,每一帧的修改,都需要他们耗费大量的精力。生命是宇宙温柔释放的绚烂星辰,为心中的梦想而保持热温。苗乃朋说:“一个团队为了梦想而奋斗很幸福,感动是无处不在的。” ■以梦为马,不负韶光■ 未来,他希望以梦为马,终能不负韶华。用更大的热情,做好电视台的工作的同时,继续发展自己的“天影传媒”。天光照彻,影随行歌,他有信心和小伙伴们一起,把公司做大做强,且听狂澜度三秋。他把梦想画入现实,相信现实终将还他一副美丽的图绘。 时间稍纵即逝,四年也没有多长,眨眼间就会过去。苗乃朋感叹道:“四年真的很快,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多参与多体验。要珍惜大学四年的时光。”就像《阿甘正传》中说的一样,“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亲自去试试,你永远不知道他是什么味道的。” 每一次体验,每一次参与都是一次成长。你永远不知道,在某个未知的瞬间,你就会发现更好的自己。因为,每一份付出,都会有收获。 世界上有很多人潇洒地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他们或许独树一帜,或逆流而行。或隐匿于高楼大厦的某个角落,或埋没在人群车流中,但他们都没有循规蹈矩地抉择着生活。生活即使不易,也不能停止对心的追求,漫漫人生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然而逐梦路上,最重要的还是初心不负。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编辑:新闻中心 文:李魁林 孔卓)
发布时间:2016-10-31江津河,2008年6月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今在新利(中国)有限公司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从事教师工作,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1篇,EI收录论文 16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其科研项目主要是采用镁/锂离子交换新方法制备高新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机理的研究。 重在兴趣,持之以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江津河老师谈到科研工作时,尤为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他的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却因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机理感兴趣而对其进行研究。江老师说道:“科研工作虽然枯燥无味,但兴趣却可使科研者在一次次受挫后仍然继续向前。” 申请科研项目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申请多次。从2002年到2015年,江老师一直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终于申请成功。 世上没有一种轻易的科学。江老师提到,科研除了需要各种客观条件——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做支撑外,还需要科研者根据现实情况不断调整工作方法,关注前沿科技,弥补自身不足,由落后到前进。他说:“随着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面对他人的赶超,科研者难免对自己产生怀疑,陷入失望的境地,但生活还得继续,研究不能停滞,科研者要获得最后的成功必须选择屡败屡战。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 江老师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相关书籍,培养学习的驱动力。“成功离不开机遇,机遇往往青睐于有准备的人。”他希望学生利用宝贵的青年时光发展自己的兴趣,多读书,读好书,攫取更多知识财富,继往开来,不断追求。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江老师在科研上坚持把思想摆在第一位。他强调,“思想”源于思考,思考离不开学习,只有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才能汲取大量知识养料,促进思考。与此同时,他引用毛泽东“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的话来说明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科研既需要“天马行空”的思想,达到思想的高度,又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他正是通过反复进行实验才得以取得巨大的研究成果。 成功来之不易,实验伴随风险。有一次,江老师在做实验时,高压气体突然泄漏。他连忙用扳手将螺丝拧紧,但不料实验中的酸溅到手上,表皮立即变得生硬,后来竟脱落了。“当时手可以动,却没有知觉了。”江老师说道,“经过这次后我变得格外谨慎小心。”他叮嘱学生做实验要注意安全问题,切不可粗疏忽大意。 工科重在实践,要求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江老师带领学生实习时,与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合作,加强彼此的沟通与了解,教导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热衷科研,认真教学 江老师极为重视科研工作,他认为大学与中学不同,大学是一个开放式学术殿堂,教师应多吸纳前沿科技知识,沉潜于科研之中,通过科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开放的知识体系,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完善。江老师时刻关注技术更新和学术动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精神,同时在课堂上,他有针对性地将科研成果向同学们讲授,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深化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从而使他的课堂具有专业型又不失趣味性。 在同学们眼中,江老师是个公平公正的好老师。他做事不偏不倚,待人一视同仁。他相信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鼓励同学们发展兴趣,提升能力。江老师谈到他之前的一位学生,虽然在校期间一直从事有关中介的兼职,但在他眼里这位同学拥有创新创业的精神和年轻人勇敢无畏的拼劲儿,并且一直关注着他的发展,毕业之时,这位学生也在这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江老师说,也许我们不一定将来都从事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不过在大学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并能持之以恒的做下去,也是一种成功。 江老师感谢学校对科研项目给予的各方面支持,在谈到今后的计划时,他坚定地表示一定坚持完成科研项目,争取实现进一步突破,他会不断的探索,在科研道路上一直执着向前。 (编辑:新闻中心 文:李金津 黄婷)
发布时间:2016-10-21郑明亮,1966年9月出生,南京林业大学管理学博士,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其先后开设产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课程,被聘为山东省社科联社科评奖专家库专家、山东省软科学通信评审专家和潍坊市社会基层首席专家,研究成果被评为潍坊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山东省软科学二等奖多次,山东省社科联合会三等奖,山东省教育厅三等奖等。 关注时政,关注民生 郑明亮近四年来的主要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宅基地确权与人口城镇化的禀赋效应与路径选择研究》、教育部课题《基于效率与公平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敛的理论模型和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山东省社科联课题《新常态下经济持续发展动力研究》、潍坊市社科联课题《潍坊市城乡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规划》等。 “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关于农村宅基地确权与人口城镇化。农村拆迁是近几年来社会上比较热门的话题,农民的居住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这引发了我对农村宅基地此类项目的关注,所以重心就放在了农村宅基地产权问题上。”郑明亮说道。这一立项与中国目前的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紧密联系,说到这儿郑明亮向记者坦言道,农村拆迁虽然会有补贴款项,但真正到农民手中的补贴其实是微乎其微,这就造成大量农民上访,然而我国的法律在这方面并不是特别完善,这就需要尽快地完善我们国家的各种制度与政策。对于社会上出现的这种现象,郑明亮希望自己也能为社会尽一些绵薄之力。 当说到此次获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时,郑明亮针对城镇化进程所遇到的障碍提出自己的建设性的看法,农村的宅基地确权之后,可以使农民放心地进城务工,其实是无形当中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带着产权进城,既加速了城镇化进程,也促进了新农村的发展。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研究项目,所以在评审桌上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郑明亮通过多条渠道,进行广泛涉猎,他希望,选择真正符合人民需求的课题,切实解决实际民生问题。 乘风破浪,迎难而上 国家社科基金采取严格限额申报,经过校级、省级多个环节,经过层层筛选,成功的几率非常渺茫。“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确很难,甚至比获得自然基金立项更难,因为课题申报者要经过层层限项门槛,在经过五位评审专家的盲审,入会课题还要一半多被枪毙,非常残酷,最终平均立项率仅为13.5%(2015年)。”郑明亮解释道,“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二本院校申请一个国家级的项目基金真的是特别难,我们需要做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国家级立项是我校集体智慧的结晶,郑明亮提到,作为申请者,“前期积累最为重要,所有作为要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上有所突破的同行,一定不能忽视平时功夫。”,作为学校,自四月份课题确立之后,学校和二级学院积极组织学者专家进行讨论学习,对这次立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科研处对此课题也是付出了很多心血,做好了立项后期的大量的工作。“课题一确立,经管学院便组织了多次专家讲座,到后期,科研处寻找这方面的权威专家学者,对我们的课题进行多次修改,提出很多建议,有机会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使我们这个项目才能够成功立项。”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郑明亮认为,有了学校和团队作为自己的坚强后盾,加之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便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了。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课题研究的确辛苦,要准备好牺牲你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选题的过程也是痛苦的,要寻找不一样的视角。”郑明亮向记者解释到。在选择课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耐下心,坐得住,持之以恒,才能积累大量的经验,最后成功。丰富的经验是通过广泛地涉猎取得的,搜索海量的前人成果,找出哪些是已经研究过的,哪些是正在研究中的,哪些是最前沿的,才能找出新的观点,使自己的研究课题在专家评审团面前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当然在课题研究中,国家级的课题研究我们需要去认真准备,小的课题也要尽力去做,在小的课题中获得的是实践经验,大量的实践才能使自己的立项更加贴合实际,理论才得以支撑。功夫一定不能忽视平时,包括市级和省级项目横向和纵向项目,这是为国家级立项做的积累。”郑明亮为所有在研究道路上的学者提出自己的建议。 因为自己做研究,在家里也会经常工作到深夜,在外界看来,老师是天下最好的职业,除了人们给予了他们最美好的荣誉—人民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国家赋予了他们两个长长的假期,羡煞很多业外人。但是,这些对于一个要从事科研事业的老师来说,都是身外之物。“此事影响最深的是我的女儿,当女儿看到我的工作状态后,原来打算未来成为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愿景就此戛然而止。”郑明亮虽然笑着说道,但听在心里却是一阵心酸。 项目的成功往往离不开研究者个人的不懈努力,但在另一方面更离不开身边人的支持,“非常感谢默默关心和给予我帮助的人,学校给了我一个平台,让我能够放心大胆去闯,感谢和感激一个都不能少。”郑明亮表示有了他们的支持,一定会在科研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没有比腿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人言,你的愿景就会离你不远。也祝愿郑明亮在社会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突破自己,走得更远! (编辑:新闻中心 文:赵一菲)
发布时间:2016-09-23在9月2日落幕的山东省高校第二届思政课讲课大赛中,高海杰老师和她的同事张子林老师获得一等奖,孙安忠老师获二等奖,温洪玉老师获三等奖;在之前的学校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高海杰老师以最高分拔得头筹。 荣誉属于团队 山东省高校第二届思政课讲课大赛自今年4月开始筹备,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历时5个月之久。 谈起比赛,高海杰老师说,她只不过是站在了台前,荣誉应该是大家的。因为为备战此次比赛,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务处高度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马院领导更是精心组织,各部门紧密合作,从参赛题目的选择到内容架构、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为比赛建构了完善的服务体系。复赛环节要求参赛老师提供讲课录像,马院领导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亲自联系和安排有关人员提供帮助。准备决赛阶段正值暑假期间,马院领导和老师们克服困难,多次组织教研室主任和相关老师听课,为参赛老师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她说:“比赛体现了马院群策群力、协同合作、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所有参赛老师一致认为,此次比赛能获此佳绩,是学校各级领导支持和马院团队协作的结果,同时比赛的过程也是促进学习、提升自我的过程。通过此次大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见识,对教学改革的推进和自身素质的提升都大有益处。 其实,高海杰老师获得省赛一等奖不是偶然,在之前举行的全校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她就以最高分拔得头筹。 说起当时的比赛现场,她的学生至今历历在目。“毕福剑辱毛事件”发生于2015年4月,本该尘埃落定的事件伴随着公众的关注和热论,一直不断发酵,在学校的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高海杰老师就以该事件为课堂导入案例,与大家积极讨论,凭借条理清晰的理论依据,在十分钟的时间里让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了必须自觉抵制“非毛化”错误思潮,正确评价毛泽东历史地位。 “‘非毛化’实质属于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一个重要表现,从去年开始,我就一直关注和追踪这个课题,并且之前结合毛泽东历史地位评价问题,已经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大家兴趣度极高。恰好学校里组织了这次课堂教学竞赛,我就将这一问题确定为比赛的选题。”高老师说自己最初拿出《“非毛化”的表现》这个选题时,有老师认为这个话题太过敏感,意识形态斗争色彩过浓,似乎并不适合比赛。“但我觉得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大学校园中‘非毛化’倾向是有相当市场的,所以比赛是一方面,利用合适的平台阐述清楚问题,似乎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我坚持了这一选题。” 台上十分钟的精彩表现的背后,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领导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与支持。高老师动情地说道:“各位老师们担负着自己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和培训任务,还要挤出时间来帮助我准备比赛。针对这次比赛,学院一共召开了三次专门的集体备课会来论证我的选题,前前后后花费了三个多周的时间,所以这次比赛的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的,更多的是属于我们马院这个团队的,我只是代表着大家去参加比赛而已。” 对于每次比赛,高老师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一方面,我是代表学校、代表马院团队参加比赛,大家的付出在背后,而我是在幕前将大家的成果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其实比赛只是平时课堂的一个浓缩,台上这十分钟,更多展现的是平时的积累,包括知识、教师素养、授课技巧等诸多方面的积累。” 教学相长 高海杰,2006年7月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来到新利(中国)有限公司,现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主要承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的讲授。 高海杰老师说,她非常喜欢和学生一起交流沟通,也非常希望同学们来找她探讨问题,大家的青春活力似乎也会感染带动她。 高老师现在承担着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大二全体学生及部分计算机工程学院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刚开始教这批学生的时候,就有同学说连第一堂课都不想来,很头疼,因为大家觉得这门课与自己的所学专业距离太遥远,没有联系,没有指导作用,也没有学习的动力。但上了近一学期之后,大家反映感觉这个课非常好,真正开拓了自己的视野,深化了自己的思想。”当高海杰老师听到有同学说越来越乐意上她的课时,高海杰老师从心里高兴。她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和同学们成了朋友,她们经常会一起探讨问题。她觉得,教学相长。当代大学生的想法非常新颖有趣,让她也能从中学到不少有价值的东西。 2014级机电与车辆工程专业的王明琪是高海杰老师的学生,高老师给他的感觉是亲切博学课堂上富有激情,并能够通过具体的新闻热点引导大家思考问题。她会将网络中常见的一些错误观点拿出来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讨论,鼓励大家以质疑的精神进行批判和辩论。这种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既能澄清错误观点,又提升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课堂反映和效果。 为了给大家以最多的最有用的知识,让大家更喜欢自己的课堂,高老师不断研究讲课的方式技巧,展现出自己的课堂亮点。“导入案例是一个很好的授课立足点,可以将抽象的理论放在案件中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抓住大家的注意力,还能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大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家一起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将知识教给大家。”高老师的课堂是很丰富的 “问题意识、批判态度和质疑精神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大家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澄清思想、形成共识。”老师在课堂上与大家进行互动交流,在课下还通过QQ、微信、邮箱、电话等方式与大家进行沟通。高老师说希望能尽自己所能为同学们提供最有价值的帮助。 高老师在课堂上还注重情感带动,希望通过自己的情感带动大家,首先是自己要真正信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然后才能真正带动大家去学习。“拒绝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大家学习一个学期的知识,时间久了,难免会有审美疲劳,次数多了也就无法带动大家,所以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寻找多种方法和途径抓住大家。” 高海杰老师曾经在学校举办的“心目中的好老师”活动中,获得同学们的高票支持。一直以来,大家对高老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都是优秀,还连续两年被评为市里的“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梦想照进现实 “成为老师,这是我的一个主动选择,是我从小时候起就有的一个梦想。能够真正成为一名老师,可以说是梦想照进现实,我感到十分幸运。”高海杰老师说自己的这个梦想是从小学时就拥有的,并且自幼又碰到了太多有特色、有真知灼见的老师,而老师的这种价值感给了她太多的影响,于是在报考大学时,义无返顾的选择了山东师范大学,而本科阶段读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系统的学习过如何做一名教师,为自己的梦想和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谈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高老师说出了许多老师的共同心声:“老师真的是个良心活。考察五十分钟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就要看真正给学生带去了什么。作为一名老师,必须要有师德,必须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 高老师主动与记者分享自己初为人师时的体验,她说给学生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自己十分忐忑,真的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会反复揣摩自己说的每一句话,会对着镜子练习每一个表情,甚至会想学生喜不喜欢自己。后来,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老师发现不能过于注重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应该脚踏实地的在教学内容上做点滴积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丰富教学内容方面,努力做到带给学生的恰恰是学生想要的,做到从外到内的进步。“老师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也在不断成长着。” 高老师教学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一直在教授着学生们的公共必修课。记者看到老师的课本上从第一页的前言开始每一页都有着非常认真的笔记。“相比较于大家的专业课,我们这门课可能并不很受大家欢迎,学生更加重视实用的知识内容。但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所教授的知识,是教会大家认识社会问题,是树立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些高屋建瓴的知识,看似无用,却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有用。”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比赛中得到提高。台上十分钟的讲课比赛,而背后是老师十年的辛勤耕耘与默默付出。“将功夫用在平时,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一定要有一个长期积累的在背后孕育努力的过程。”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从梦想到现实,从课堂到比赛,高海杰老师做到了华丽转身。而高老师能够获得此次教师竞赛的一等奖,也是自己多年的努力积累,是真正的实至名归。 (编辑:新闻中心文:姜如梦)
发布时间:2016-09-19张法凯,中共预备党员,计算机工程学院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外包)一班学生。曾任弘德书院助理辅导员、大学生阳光爱心协会会长,现任新利(中国)有限公司青年志愿者联合会执行副主席、计算机工程学院学生会副主席、潍坊市保护母亲河组委会执行秘书长等。 “在大学里,我唯一自豪的事,就是志愿服务。”志愿服务于他而言,是日常小事,也是心中大事。志愿服务就像一缕缕阳光,照亮黑暗的角落,温暖冰冷的世界。那些热衷于志愿服务的人,将自己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张法凯就是其中之一。 “我唯一做过的事” 漫漫长路,从初步了解到清楚认识,一路走来,志愿服务逐渐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一次次无私地给予邻里乡亲帮助,让志愿服务的念头在他的内心萌芽。刚升入大一,他就有了清晰明确的目标——加入志愿者服务团体中。他加入了大学生阳光爱心协会,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 在大学里,他参加的第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是潍坊首届重阳节尊老敬老大型游园暨“千寿宴”活动。从这开始,他逐渐找到了志愿服务的乐趣。此后,他还参加了“白浪河湿地公园环保行”和青志联与大学生阳光爱心协会联合举办的“爱心传递,温暖寒冬”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到大二时,他作为大学生阳光爱心协会会长,以身作则,举办了一次次志愿服务活动,呼吁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他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不局限于学校周围,他还积极参与到“保护母亲河”活动中。据悉,此活动是潍坊市十大保护水资源项目之一,并列席第二。在“潍坊晚报”、“潍坊图文频道”报道中,他号召大家积极投身到保护潍坊三条母亲河“白浪河、虞河、浞河”之中。 路遇荆棘,初心不改 时光匆匆流逝,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长大。有很多的人,在各种诱惑下忘了自己最初的理想。然而,也有人不畏路途遥远,也不惧荆棘遍布,初心不改。 他的志愿工作受到市委、学校、学院和书院的认可,得到市委颁发的志愿者证和荣誉证书等,也获得过优秀团员、优秀学生、优秀个人、红星团员、优秀学生会干部、新利(中国)有限公司十佳社团干部、潍坊市优秀志愿者等多种荣誉。面对荣誉,他表示,“这些只能代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做的工作还不错,这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责任。我要再接再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服务社会。我不想把我的志愿服务仅仅局限于新利(中国)有限公司周围,而是想争取把范围扩大到潍坊市乃至全国。我相信只要多一份善意的爱,世界就能多一份温暖。” 行走的路上不可能是平坦大道,在志愿服务路上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张法凯提到,大学生阳光爱心协会长期向广西桂平木根的学校及西藏地区捐助衣物,这些衣物,会通过物流运送到木根地区。由于木根中学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堵塞,昼夜温差大,协会内部的钱不足以支撑邮费,他们经常会自费邮递。越来越多的衣服需要寄送,爱协的压力越来越大。即使邮费变得越来越少,但他也从未放弃过,他仍然坚持着为那些贫困地区尽自己微薄之力。 志愿服务这条路上虽然很艰辛,但是更多的是快乐与心安。因为有时有些东西就在那一刻触动你的心灵,让你更加坚信自己选择的道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他和同伴一起去看望78岁的刘奶奶。刘奶奶十分喜欢这些可爱的志愿者们,张法凯对第一次见到刘奶奶的情形记忆犹新。在他们离开的时候,刘奶奶一直拉着他的手,跟他说“孩子,你们能在课余时间来看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我们真的很高兴”。刘奶奶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好人啊,一生平安”。 志愿路,我们相约同行 无论你是谁,只要有一个共同目标,我们最终都能相遇,也不管你是谁,在拥有这样一个共同目标时,我们都是平等的。在谈到他是怎样带领学弟学妹做志愿服务公益时,他说,“这个全凭自愿,强求来的结果只能是敷衍,到最后也收获不了什么。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平等的做一件好事,这是一种乐趣,而非任务。”他通过积极鼓励,自愿参与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有共同理想的朋友,收获了许多情谊。在大学里,唯一值得他自豪的事就是志愿服务工作。 和志同道合的人,一同走志愿服务的道路,是一种幸福。张法凯这样看待他志愿路上的同行者:“没有团队,可能无法成就这么优秀的自己。我一直都坚信一句话——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更完美的集体。”他常把“众人拾柴火焰高”挂在嘴边。一个人再优秀,个人的力量也远不及众人的力量,不如和众人一起把事情做得更好。 未来路,志愿公益相伴相随 再过不久,他就面临着毕业的抉择,他对自己的将来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一个人的坚定意志体现在他所做的一些事,能坚持,不半途而废。不放弃自己当初所选择的路,并毅然走下去,这样才是一个成功之人所必备的素质。他表示,“通过考公务员,我能拥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相对稳定的收入,在时间上也有了一定的自由度。这样,我就有更大的空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 对于出身农村的他,更理解农村的生活状况,也更了解农村比社区更需要帮助。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志愿公益是他想要一直走的路。待他工作稳定,他想在自己的家乡成立一个服务于地方的服务团体,给农村的人更多帮助。 不同的话,献给同在努力的你 大学是个缤纷多彩的世界,你在大学里勇敢的摸索前行,探求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你我总在不停地跌跌撞撞,但不管你选择了什么,你要勇敢的鼓励自己。张法凯告诉我们:“想干什么,要有毅力,一股脑的干下去。做事情,不要用手去做,而是要用脑子去做,不能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志愿服务,不光是指奥运会的志愿者等等一些大的项目,也包括平时随手拾起地上的纸屑等日常的事。有时候事情虽小,但是小的事情背后,是一个人高尚的品格和看待生活的态度。人的一生,没有最高层次的目标,只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人只有不断向着更高层次目标不懈追求,才会不断发展、进步。青春只有一次,但求面对碧海苍天扪心自问时我能骄傲地说:“我拼过,我无悔!”只有当目标和追求合在一起,才能做成事。 人在成长道路上是有目标地前行的,路上你能看到很多风景,聆听到很多温情心声,也收获到很多感动。路上行走的我们,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仍要保持初心不变,记住最初上路的那颗心。 (编辑:新闻中心 文:朱晓亚 李魁林)
发布时间:2016-09-02曹连振,2005年7月毕业于新利(中国)有限公司物理系本科专业。2005年9月至2010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试验室进行学习研究工作,并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在中国科技大学访学。2010年7月至今,在我校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从事量子物理、激光原理与技术的教学科研工作。在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曹连振老师申报的科研项目获准立项,获得26万元的资金支持。 坚定方向,团队作战 “要做好一件事情,尤其是做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准方向,并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曹连振老师说自己最初的研究方向是关于光电材料方面的,后来来到了新利(中国)有限公司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加入了学院的核心团队,就转变了研究方向,开始进行基于多比特超纠缠体系的量子噪声模拟与量子相干性恢复的实验研究。改变科研方向,可以说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但曹老师却对自己的科研充满信心,这除了对自身科研能力的自信外,还因为有强大的团队支援。 “任何人搞科研都离不开团队的支持。我原来从事光学领域的研究,来到学校之后就转向了量子信息的研究,两个领域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从我来校的第一天我就立刻加入了我们物电学院的科研团队,和团队成员一起交流、讨论与学习。一开始只有我和逯怀新教授、赵加强副教授,后来杨阳老师、李英德教授、王晓芹教授又先后加入了我们的团队,壮大了我们的科研力量。”曹老师对新利(中国)有限公司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也是曹老师的母校,他是我校物理学院的第一届本科生。而当时物理学院的院长逯怀新教授也就是曹老师科研道路上的良师益友,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支持。 曹老师说这次科研项目能够得到立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帮助与学院各级领导的支持,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队合作的成果。科研项目取得这一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物电的多光子纠缠与操纵实验室是山东省重点重点实验室,各位老师多次参与国内外的重要会议,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多少年来一直坚持研究量子信息。 谈及对这一荣誉的看法,曹老师说到:“取得这一成绩,是对我们新利(中国)有限公司科研氛围的认可,是对我们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认可,也是对个人科研实力的认可,但更多的是意味着一种责任。国家支持我们的科研工作,我们就需要为国家的量子信息事业,为学院的科研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国家给予了支持和认可,我们就需要做出点什么,不愧对这份信任。” 勇于创新,做好准备 “In order to be irreplaceable,one must always be different.”若想不可替代,就必须与众不同。这是曹老师的座右铭,一直以来激励着他不断前行,在科研路上坚持探索,坚持创新。“作为青年教师,我们缺少丰富的经验和阅历,所以我们就需要从创新方面攻破,做别人想不到的,才能到达别人到不了的高度。”曹老师谈到了这一科研项目有三点创新之处:“首先是选题要创新,既要立足于实际问题,从生活出发,从身边寻找,又要关注国内外的热点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其次是研究内容要创新,别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更多的是需要从中获得灵感,挖掘别人没有想到、没有涉及的新方向;最后是要使用新奇的研究方法,做实验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规律,但更讲究灵活多变,使用新颖的科研方法往往会有不同的发现。”曹老师所做的科研项目就充分体现了创新的观点,他针对现在破译密码耗时费力且信息易被窃听的弊端,通过对量子信息的研究,做到密码信息绝对保密,解决处理大数据难题,保证能快速破解高难度的长数据密码。 申请国家基金,都需要写一份申请书,将自己的研究计划反映到本子上。曹老师写本子的过程仅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对于如此高效率的工作,曹老师笑着说这是自己一贯的做事习惯和方式,在前期阅读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做大量的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有丰富的资料基础为自己写申请书奠定基础,然后以最高的效率完成撰写本子的任务。曹老师感叹道:“其实写本子的经历也是充满心酸的,项目得到审批通过大约是在八月份,然后很快就进入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中。平时的教学任务和行政事务繁多,很难有时间来做实验,我们就利用节假日和周六周末的休息时间来争分夺秒做实验,寒暑假和十一小长假都没有好好休息过。有的时候为了采集到精密的数据信息必须连轴转,常常研究到深夜12点,然后早上五点多就来到学校继续做。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大约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 曹老师准备本次项目大约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开始动工写本子就到了春节期间。曹老师说那段时间全力以赴地书申请书,都进入了“魔怔”的状态,不停地写不停地改。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在除夕那天晚上,在要睡觉的时候忽然来了灵感,整个人都处于特别兴奋的状态,激动得睡不着觉,立刻起床修改申请书,大年初一一大早起来抓住灵感,继续修改。这应该是科研工作者所特有的品质,因为热爱,所以倾其所有精力。最终,这份凝聚了老师无数心血的一万多字的申请书准时完成,再经过各位老师的修改使之更加完善。“撰写申请书要精益求精,每句话都要精准、精彩,不能有任何错误。很可能一点小瑕疵就会导致整个本子被淘汰,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多年来,曹老师始终坚持奔跑在科研的道路上。他说:“搞科研,一定不能放弃,不能有一丝懈怠,有时候可能一时看不到希望,但也要坚持下去,或许一放下就可能一辈子再也拾不起来了。”深深沉潜,做好准备,等待时机的到来,机会需要争取,但梦想的实现也需要时间的考验。曹老师充分利用学校里的科研资源,没有适当的环境就创造环境,没有实验仪器就积极申请,他还经常参加国内国外的会议,不断学习,为自己充电。 相互扶持,携手追梦 曹连振老师表示做科研工作是自己的一个梦想,也是自己家庭的梦想,科研项目的成功也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曹连振老师的妻子与曹老师志同道合,她是与曹老师同校同专业的师妹,因为共同的兴趣与梦想而走在一起。谈到自己的家庭,曹老师满脸幸福,他说十分感谢妻子的支持,因为自己做科研很忙,常常半夜才回到家,而妻子为了让自己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带孩子,真的很辛苦。曹老师之前和妻子在同一个教研室工作,这里寄托了自己与妻子两人的共同梦想,所以对其有着无比的热爱,在这里和妻子一起携手追梦。 在逐梦路上,曹连振老师取得了很多的成绩。曾先后发表SCI或EI收录的论文40余篇;在2014年获得潍坊市自然科学的三等奖,荣获“新利(中国)有限公司科研先进个人”的称号;在2011至2014年连续四年获得新利(中国)有限公司科研成果一等奖。 对未来,曹老师信心满满,“这次立项成功,对自己而言,更是一种动力,会支持我继续前行,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编辑:新闻中心 文:姜如梦 李丽雅)
发布时间:2016-07-08许瑞瑞,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7月至今,在我校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在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中,许瑞瑞老师的科研项目《关于番茄RNA解旋酶基因的抗病功能及机理研究》获得立项。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实我这一个科研项目早在2012年就开始准备申请工作了,但直到2014年才正式获得了立项。这也是我第二次申请项目,较第一次申请更加完善。这一项目批准后还需要三年的研究时间,2017年才会进入结题阶段。”在谈及申请立项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时,许瑞瑞老师对记者说:“在搞科研的团队中,我年纪较轻,资历尚浅,要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难度真的很大,需要学习和准备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一开始,我以为我的项目应该还不能通过评审,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不够充分。后来得知项目通过了评审,我也真的很高兴,感觉自己很幸运。” 记者了解到,在平日里,许老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为学生备课、上课、批阅学生作业,并没有充沛的时间去做实验来准备科研项目,但只要稍有时间,老师就会去实验室忙碌。 许老师的这一科研项目是第二次申请成功的,在申请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许多难题。“在提出申请之前,我们要对这个项目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写申请书,申请书写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到申请的结果。”许瑞瑞老师回忆说:“我第一次申请的时候,申请书写得不够详细、到位,评审专家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然后我就依照他们的建议一点点修改、完善,把基础的工作做扎实,这次终于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 青山座座皆巍峨,壮心上下勇求索 搞科学研究非常人能够进行,需要严谨的思维能力、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力。据记者了解,许瑞瑞老师在准备申请阶段正是怀孕期间,对于一个准妈妈来说她需要更多的时间休息,但是对于一个科研人员来说需要更多的精力做研究,这种状况让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但是许老师却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怀着宝宝做研究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动力。每天我都告诉自己要尽快完成工作,为宝宝赢取更多的休息时间,可以说我的宝宝也鼓励着我提高工作效率,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多的工作任务。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两岁了,我每次要去做实验的时候,他就跟我说‘妈妈快去给小植物浇水’,孩子很理解也很支持我,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步伐。” 很多难题看似难以逾越,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心勇于求索,它就会转化成鼓励你前进的强大动力。 许老师表示,能够申请到这一科研项目,并不是她个人的战绩,因为研究的事情多、难度很大,这其中离不开整个团队的支持与帮助,此外还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谈到在背后支持自己进行科研的团队,许老师言语里充满了感动,她说:“和我一起做实验的老师、学生都很出色,和他们一起做实验很有乐趣,有一点点成果我们都会很高兴。”他们经常为了一个实验一天都奋斗在实验室里,不断地尝试寻找正确的方法,经常在夜色中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去。但也会因为一次成功的实验而激动得无法入眠,实验中所有的困难都无法打倒他们团结一致、勇于求索的决心。 青春筑梦千条路,韶岁梦想终能成 “生物是我一直都很喜欢的学科,它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吸引着我,让我想去探究有关它的一切。而这次申请成功恰好为我提供了一个进步与提升的平台,让我又向生物学迈进了一大步,一步步地实现我的青春梦想。”许老师激动地向记者表露此刻的心情。 作为一位青年教师,这么快能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属不易。许老师向记者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她说:“首先从自身出发,要有一颗坚毅的内心,坚持就是胜利。在科研路上会遇到许多挫折,生理和心理问题缠绕着使你身心疲惫,许多人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其实咬咬牙再坚持一下就有可能渡过难关。其次从客观条件考虑,还需要得到学校领导和二级学院领导的支持,得到学校的帮助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次申请成功离不开领导们的帮助。” 在本次采访过程中,许老师说的最频繁的一个词就是“感谢”。许老师向记者说,这次能够申请成功需要感谢很多人,感谢领导和老师的帮助、学生们的辛苦付出、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在追寻青春之梦的途中,许老师已经硕果累累,获得了大大小小的不少奖项。譬如:2013年4月,她的“苹果WRKY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获得了潍坊市第十届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2014年6月,“植物RNA解旋酶和ANK基因家族的生物学鉴定与功能分析”这一项目荣获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4年9月,“两类植物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鉴定与表达分析”这一项目喜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4年11月,一篇论文荣获潍坊市第十一届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等等。 许瑞瑞老师怀着一颗坚韧的心行走在科研的道路上,决绝前行,化阻碍为基石,以挫折为动力,锲而不舍,攀登科学最高峰。祝愿许瑞瑞老师在科研之路上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编辑:新闻中心 文:李丽雅)
发布时间:2016-06-02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新利(中国)有限公司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