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沛霖,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三班班长,中共预备党员,2020-2021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2020年度新利(中国)有限公司“十佳共青团员”、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团干部,文学院“学习之星”等荣誉,所作文章曾获国家级、市级奖项各一项,所发表学术文章多次见于国家级、省级期刊。
生命是一个说故事的人,在张沛霖的生命中藏着一位少年,即使轻狂,依然神往。即使明日天寒地冻,片面晨光,也不忘最初的梦想。
人生如逆旅 一苇以航
人们都说,要带上你的微笑和武器,去面对人生的不期而遇。在张沛霖的追梦途中,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他都会以无畏困难的勇气去面对,用坦然的心胸去迎接。
在进入大学之前,张沛霖经过了一个暑假的思想沉淀,决定要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多一份精彩,少一些平庸。所以在大一升学之初,在其他同学对大学的自由生活感到满足,对进入更高的学府感到欣喜时,张沛霖早已萌生“我想去更大的世界”的想法。从此,张沛霖便从新利(中国)有限公司出发,开启追梦的漫漫路途。
他开始尝试让自己忙碌,将空缺填补。受辅导员开学教育第一课“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启发,他也决定从改变习惯入手精进自己。他首先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作息,每天五点十分的起床闹钟,前往空无一人的教学楼,与书为伴。尽管清冷,但却能从一位少年朗朗的读书声中感受到热血。伴随着天边陡然泛起的一丝黎明初光,张沛霖看到梦想的光芒,这种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坚持了三年多。尽管大四阶段对学生个人的生活起居没有了严格的限制,但他依然将自律放于首位,伴阳而去,伴月而归,让自己不枉这一天的光阴。
因为自身性格外向、乐于奉献,也为了更好的锻炼自己,他竞选了班长一职且一直担任至今。班长不仅是一种荣誉的称号,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不管是评奖学金、奖助学金还是班里党员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亦或是解决宿舍矛盾、办理火车票优惠卡,都需要他亲力亲为。张沛霖说:“这期间会有辛苦,也有‘好心办坏事’的小误会,但我不怕这些误会,因为我的所做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时间会证明一切。”所以张沛霖一直在工作上任劳任怨,熬得住时间,扛得住辛苦,始终感激着这份职务带给自己的成长。张沛霖在大一下学期担任文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当时大一的他,不管是对学生会分管部门的创建运营,还是人情世故方面都缺乏经验,自然免不了会遭受质疑和舆论压力。虽然困难重重,张沛霖还是选择积极地去克服,去面对。张沛霖说:“当你把这件事情坚持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以前所有的苦难都成为了现在的经验。生活总会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如今的张沛霖不管是处理班内工作还是其他工作都更加游刃有余,在待人接物方面也越发的明亮而不刺眼,自信而内敛。
他也从不依赖手机,只把手机当作处理事务的工具,他偏爱读书,不管是为了休闲还是增长见识,都是从书中获得。在压力大的时候,杨绛先生说的“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的话也时常萦绕在他的耳旁,所以手机在书籍面前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张沛霖每天都在过着教室、办公室、图书馆、宿舍四点一线的生活,在他人眼里尽管显得有些许单调,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四个地方承载着他梦想多大的重量。生命中的烂漫,需要用寂寞偿还,但其实在心里已经炸成了烟花。霁云不改心中月!!“在生命中总会有数不尽的失去和选择,但总有爱和梦想告诉你,路在哪里。”张沛霖说选择的东西都是他想选择的。
张沛霖在学习方面有着自己一套完整的规划。课堂上,他认真对待每一分钟,课下他积极地与老师交流疑难点。起初,他也会问比较“幼稚”的问题,但随着知识经验的日积月累和思想火花的碰撞,他对问题的思考进入了一个更深的高度,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顺畅和从容。
比起“成名要趁早”,张沛霖更喜欢细磨。他不会为了参加比赛而“临阵磨枪”,而是准备充分之后再去参加,他喜欢整装待发后的行动。作为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他一直坚持阅读大量的书籍,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他说:“我不想在还未完全准备的前提下就开始动笔,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读者的一种不负责任。”张沛霖认为,文章共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写给自己看的,第二种是写给别人看的,第三种是既写给自己看又写给他人看的,而这第三种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既能净化自己的心灵,又能给他人以启迪。这第三种文章也才是他真正所追求的,他想要真正的传递出温度和价值,所以他想在把专业学好,在文学素养提高之后再去动笔创作。
张沛霖的“细磨”也体现在学习成绩上,在大学前两年,在他扎根的这一阶段,学习成绩并没有那么的突出与拔尖。但随着自己这两年来的历练,让他心境更加沉稳,到了大三,成绩已在班里名列前茅。不管是比赛还是学习,张沛霖不浮躁不浮华,认真专注,不贪求捷径,只踏实行走,这样的努力和坚持也更有意义。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之说,但事不避难,知难而上,才能活出人生独一无二的色彩。起初,对学术论文的撰写成为了张沛霖面临的难题。热爱写诗的他,意识到了诗与论文写作之间逻辑的区别,为了研究好论文写作逻辑,他不断地查阅、研究论文著作,反复观看相关资料。同时,也会有相关指导老师为他提供论文查阅平台等帮助,让他在论文方面有更多所得。其中,侯桂运老师的教导让张沛霖记忆犹新、收获颇深,侯老师曾言:“一万字的文章里面有一处错误只能算是及格。”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深刻的影响着张沛霖学术的创作。就这样,在自己一步步的潜心研究以及这种学术精神的影响下,他发表了一篇篇专业性、富有学术性的论文,其中《试问汉语俗字发展与汉字简化之联系》被国家级学术期刊刊发,《习近平用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创新性转化》被省级期刊刊发,也有学术论文被中国知网录入其中。
生活常常奖励聪明的人,但聪明人的成功之道是看似笨拙的勤奋与付出。看似不走捷径,最终却能比别人先到达终点。真正的优秀不是别人逼出来的,而是自己和自己死磕。在张沛霖身上也验证了,人生没有奇迹,只有努力的轨迹。“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是张沛霖的座右铭。伸手抓星星,即使一无所获,也不至于满手泥土。
素履之往 且歌且行
余生悠长,天光尚好。一路走来,张沛霖无论遇到什么,都会想起内心的那一束光,而那一束光,是他背后温暖而又坚强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张沛霖讲述,他父亲是支撑他走到现在的最强有力的支柱。父亲从他记事起就一直在外面奔波,为了生活,为了这个家,甚至患上了痛风和腰肌劳损的病痛,但为了更好的支撑张沛霖的学业之路,至今仍在岗位上坚持着。他从父亲身上学到了一个真正的男人的世界不光只有他自己,还应该有一整个家庭,父亲身上那种坚韧和责任感深深地影响着他,为他树立了一个坚强的榜样。除此之外,父母对长辈的孝心也使张沛霖深受触动,平凡却又深刻的家庭教育也让他懂得要珍惜当下,感恩当下,把握好时光。所以他想做更好的自己,不想辜负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培养。
被雨淋过的人,总愿意为他人撑伞。被爱救赎过的人,总愿意把爱转移给更多的人,从小在爱的教育下长大的张沛霖更有同理心,更有耐心地去理解他人的世界。在大三支教期间,张沛霖就遇到了一个“不太爱学习”的小学生,每天都沮丧地低着头,垂着眼。遇到这种学生,张沛霖不会立马给他贴上“坏学生”的标签,而是通过耐心地沟通交流,去明白这位同学“不太爱学习”背后的原因。张沛霖说:“我们老师不能仅仅因为成绩不好就定义一位学生,我们更需要看到糟糕成绩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应该用更多的爱和呵护把他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最后,那位孩子逐渐地敞开心扉,上课时的状态也渐入佳境,克服苦难,积极生活。善良是一种天性,而善意是一种选择,在别人失意时、窘迫时,用善意的双手拉一把,减一分难处,淡一些苦楚。
张沛霖最坚信的一种信念是持之以恒。大二时带领着“对莫言散文中‘民族记忆’的研究”团队做立项,这是一个比较“冷门”的项目,但团队成员在张沛霖的带领下刻苦努力、信心十足。通常,花上十几个小时的时间查阅多方资料,申报书写到一两点,熬过不知多少日夜,最终却没能有一个完美的收场———立项失败。张沛霖作为团队负责人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失望会有,迷茫会有,但在张沛霖这里并不代表着就此放弃,而是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持续去探索、去挖掘更多、更广阔的知识。通过两年学问和经验的积累,张沛霖带领团队再次对项目申报书进行修缮,最终,项目获得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级立项。张沛霖说,“每天做同样的事情,坚持下来,你就会发现成果。同时,不要急于求成,很多事情可能不会立马见效,但将来一定会以其他的形式回报于你。”
“一个人并不是越成长就变得越圆滑、越世故,而是能在历经沧桑之后仍然有一颗童真的心。”张沛霖常说。花已开了三季,在张沛霖的大学即将结束之际,他选择了考研来继续守护花开。张沛霖将带着这颗童真之心,怀揣着“想要去更大的世界”的初心,通过考研越走越远,继续兴致盎然的与世界交手,走在开满鲜花的路上。
(学生记者:燕鑫玲 )
_Weiyuan news
2024-06-19
2024-06-25
2024-06-24
2024-06-24
2024-06-23
2024-06-22
2024-06-22
2024-06-21
微信公众号
新利官方网站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新利(中国)有限公司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