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堂我先行
陈曦老师在我校第六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代表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参赛,荣获二等奖第一名。她2007至2010年在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任教,2010年至今任教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她善于大胆突破、勇于创新,用自己独特的课堂授课方式赢得了同事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教学竞赛赛场上,一袭红色连衣裙惊艳了所有在场人的眼睛,再配上淡淡的口红,时尚中透着文学院老师独有的文雅。她从容走到舞台中间,打开预先制作好的PPT课件,用标准的普通话开始讲授本节课的内容。“大家好,我今天讲授的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图片……”在陈曦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大家很快融入到了本节课的氛围当中。讲课快结束时,她给大家展示了一个叫做“雨课堂”的微信平台。
所谓“雨课堂”,是轻量级的翻转课堂,是新形式的混合式学习。目前陈曦老师正在探索利用“雨课堂”进行日常授课。课前,她把本节课的相关资料上传到“雨课堂”,学生可以提前在手机上预习。课堂教学中,“雨课堂”可以发布习题,让同学们利用手机实时回答。课后,“雨课堂”可以推送测验,检测同学们的听课效果。除此之外,“雨课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弹幕功能,课堂上学生可以发弹幕与老师进行交流。
陈曦老师说“时代在变化,要保持好奇心和敢于尝试才能更贴近年轻人,并且新闻这门学科要求老师站在时代的前沿”,所以她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兴趣,并且愿意去尝试。
初为人师战战兢兢
大学毕业后陈曦老师留校任教。“和那些经验丰富、阅历深厚的老教师比起来,感到自己有太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初为人师战战兢兢是陈曦老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心理状态。
于是,陈曦老师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用大量的时间来备课。那段时间她很少参加朋友聚会,几乎把时间都用在了备课上,甚至怕对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她会一字一句地将课堂内容掐着表预讲两三遍。陈曦老师说,作为教师如果不去认真备课,站在讲台上会愧对台下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认为备课是教学最为重要的环节,讲一节课应该要花数倍的时间去备课。因为老师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把课本上的东西复述出来。文学院书记郭顺敏说,大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年轻人,讲的东西一定要有新鲜感,不能照本宣科,不能使用那些陈旧的案例,同时语言上要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年轻人。她认为陈曦老师在这方面给年轻教师做出了榜样。
教学以外的时间,陈曦老师转变身份,变身学生,在慕课网上学习各种各样的课程。她在空暇时间学习了《大数据与信息传播》、《新媒体概论》、《网络素养》等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学习了《心理学概论》、《早期教育》、《昆曲之美》等课程,并且获得了相关的电子毕业证书。通过慕课学习,她丰富了专业知识、拓宽了知识体系,而且学习了名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在慕课的讨论区,陈曦老师经常匿名参与讨论。她说,因为其他人不知道自己大学老师的身份,所以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讨论当中去,并且从学生的角度发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提升自己的授课质量与水平。
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参加青年教师讲课比赛那天,结束时已经接近七点,但学生们一直等到工作人员都离场,只为了跟陈曦老师说一句“老师,您在我们心中永远是第一名”。
陈曦老师不仅受文学院学生的喜欢,其他学院的学生也爱听她的课。一次,一个非广电专业的学生在寻找自习教室时偶然听到了陈曦老师的讲课,从此竟然坚持听完一个学期,并且在学期结束后找到陈曦老师索要下学期的课表,想要继续听她的课。作为考研导师,每年选择她作指导教师的学生多达十几人,而按照该院的规定每名考研导师最多指导六名学生。她虽然没有成为那些同学的导师,但是她都是竭尽全力帮助学生们解答各种问题。
陈曦老师从教九年,收藏了许多学生们写来的信件,这些信有的匿名、有的署名,有的发到了她的邮箱里、有的递到她的手中。在信中,学生们倾诉他们在学习、生活乃至感情中遇到的问题,也常常会提到曾经被老师的哪句话甚至哪个表情触动过、温暖过、激励过。前几日,有一个已经毕业的学生从微信朋友圈里了解到陈曦老师最近一段时间在参与读诗活动,特意买了一套《为你读诗》托人从北京带给她。对于所执教的广播电视学专业,陈曦老师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对于广电新闻专业,当一些东西沉淀下来成为课本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所以这就迫使她关注时事、读学术文章,她认为文章比课本新鲜得多。为了对新的传播形式有亲身的体验,她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郭顺敏从初赛到决赛一直全程陪伴着陈曦老师,不断为她加油鼓劲。她认为陈曦老师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时代性和技术含量,契合我们当前和今后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她的课绝对是一等奖的水平,得了二等奖第一名虽然有遗憾但也值得庆贺。她相信陈曦老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一定会大有作为。
(编辑:新闻中心 文:范培超)
微信公众号
新利官方网站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新利(中国)有限公司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