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科研工作紧紧围绕科研兴校重大改革发展任务,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科研资源、打造创新团队、凝炼科研方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强化有组织科研,科技创新活力得以充分激发,科研工作持续加快发展,科研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科研诚信建设取得成效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精神,坚决按照破“五唯”要求,出台、修订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绩效评价等11个规章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为开展有组织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一系列科研激励与评价政策的实施,激发了科研创新活力,推动了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工作,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从开展专项活动和制度建设入手,多措并举,科研诚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020年9月,学校开展了学术不端行为自查工作,对2018年至2020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进行自查。2021年10月,学校出台了《新利(中国)有限公司科研诚信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对我校科研诚信的管理责任、建设措施、失信行为清单及处理做了明确规定。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学校开展了科研诚信专项整治活动,对存量论文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系统整治活动的开展,学校师生科研诚信意识得以强化。
高层次科研项目稳步增长 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学校以高层次科研项目为主要着力点,按照“保目标、抓重点、提质量、促交流”的工作思路,积极谋划、重点培育,高度重视并协同推进高层次科研项目立项工作。
近五年,学校获批各级各类纵向项目956项,立项经费4942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44项,省部级项目309项,202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首次突破两位数。获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项,立项经费300万元,综合绩效评价为优秀;获批黄河流域协同科技创新专项(科技对口支援与东西部协作)2项,为我校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获批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1项,立项经费90万元,为近年来资助额度最大的纵向社科类项目。
学校以成果培育为抓手,以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为目标,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努力凝练出具有核心竞争力、有学校特色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五年来,学校发表学术论文3388篇,其中被SCI、EI、SSCI 等检索收录869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468篇,被地市级以上主要领导签批的智库成果46项,出版学术著作251部,取得授权专利352项(其中发明专利310项)、软件著作权181项。在计算数学领域、碳中和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分别发表学术论文2篇;1项成果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
获得科研成果奖244项,其中山东省科学技术奖4项(含参与2项),山东省社会优秀成果奖5项(含参与3项),泰山文艺奖3项,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1项,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9项,潍坊市科学技术奖56项,潍坊市社科优秀成果奖139项。
产学研合作全面深入推进 学术氛围日益浓厚
学校加快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围绕区域优势特色新兴产业,充分发挥人才集聚、学科齐备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学校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措施,鼓励广大教职员工走向外部广阔天地,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服务。学校助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行业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逐步形成了“引企入校”“人才共享”“联动研发”“多向赋能”等创新研发模式,在应用基础理论、科技成果转化、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承担横向科研项目899项,合同经费48476.8万元,到账经费38487.8万元,服务企业单位649家,主持横向项目教师505人,参与项目教师占比超60%。学校转让或许可发明专利13件,软件著作权4件。学校获批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市技术转移示范服务机构,登记技术合同424项,技术交易额近3亿元。学校实施“高端人才服务企业”行动计划,84名教师助力74家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解决技术难题20余项。学校开展“科教产融合创新中心”建设,校企联合共建研发机构16个,吸引企业投入研发经费过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级别的7个。
学校鼓励积极承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积极参加国际、全国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与国内外知名专家的交流合作。近五年,学校先后承办了“山东科学大讲堂——量子通信技术新进展”研讨会,“泰山科技论坛--21世纪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专题研讨会,“山东社科论坛-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讨会,中国盲人协会主办的“国家通用盲文出版标准及电子词典编纂”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37场次。学校资助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06人次,举办学术讲座230余场次,其中聘请国家杰青、国家优青、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著名专家学者举办场高水平学术讲座172场。一系列学术活动,加强了学校与国内外高校的沟通与交流,活跃了学术气氛,扩大了学术影响。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推进科研兴校战略,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深入实施学校“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优化科研管理机制,积极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助力学校科研工作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文:张百雷 编辑:张丹琳 编审:张增森)
微信公众号
新利官方网站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新利(中国)有限公司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