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各类葡萄成熟上市的时节,在潍坊市寒亭区昇君葡萄庄园———学校农业精准栽培及数字化种植技术团队所在的基地内,以阳光玫瑰、妮娜皇后为主的中晚熟葡萄正在进入转色与成熟期的关键时刻。走进基地,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挂满藤蔓,上面的葡萄颗颗果粒饱满,玲珑剔透,挂着厚厚的果粉,空气中散发着阵阵果香,让人垂涎欲滴。
深入田间地头 以科技服务乡村振兴
“最开始的时候,我主要是做纯理论研究,但是这类研究对于葡萄产业的实际发展还是起不到重要作用。”谈起团队成立的往事,农业精准栽培及数字化种植技术团队负责人、生物与海洋学院赵月玲教授打开了话匣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上海交通大学鲜食葡萄研究专家王世平的一席话令她醍醐灌顶。“你们组织一个技术服务团队,就住在田间地头为果农服务,三五年下来就能取得很好的成效,山东需要这种让果农信服的、能真正服务于生产的技术团队。”赵月玲与同事姜雪连、赵升和崔英老师一拍即合,于2016年成立了技术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向土地要经验”。
由于团队成员都是科班出身,对于实际的农业生产并不够了解,因此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只能深入实地,在基地与资深果农同吃同住学习生产经验。但是,土专家的经验也可能存在着错误,有一些田间的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为此,团队成员设计了几十个小实验,将传统的生产经验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进而解决问题。但技术落地时,也遇到了很大阻碍。
“当时我们服务的那个园区,裂果率一直很高,研究后发现是因为肥水过多,需要控水控肥,土专家的理念一直就是大肥大水,然后他们就说‘走走走’,要把我们撵出去。”说起当时的情形,赵月玲仍是感慨不已。事实胜于雄辩,经过团队的科学指导后,现在已不存在裂果问题了。
目前,团队开展了多项助农服务,仅农业技术培训一年就举办了数十场,在作物生长的关键节点,专家都会现场培训。除此之外,团队还与中化MAP合作研发数字化种植技术,通过MAP平台将研究成果辐射推广至全国。
促进成果转化 以科研激发产业动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团队成员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实现了成果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
“不同的地方需要配套不同的技术,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适合我们山东本地的葡萄产品,配套相应的技术。”姜雪连说。针对阳光玫瑰和妮娜皇后,配套研发了葡萄树体、花果及水肥精准管理与智能控制技术,可使栽培过程减水30%,减化肥农药40%,减用工50%,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由于团队的技术加持,合作基地的阳光玫瑰葡萄品质稳定,深具业内影响力,诸城梅香园连续三年获得山东鲜食葡萄销售价格定价权。诸城梅香园也成为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诸城贾悦镇,发展阳光玫瑰葡萄种植超过了2500亩。
安丘市是蔬菜出口大市,尤其是生姜的出口量居全国前列。但近几年,营养繁殖及重茬导致的病毒病、根结线虫病及姜瘟病,使安丘生姜产量和品质急剧下降。要解决病害,就要向土地大量施药,作为块茎作物的生姜安全性就得不到保证,如此严峻的形势使当地的农户一筹莫展。关键时刻,团队向当地伸出了援手。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两种解决办法。”团队成员封佳丽老师说。“我们通过生姜组织培养技术、脱毒技术,做组培脱毒苗,将种苗中的病毒及虫卵脱除。另外,筛选出特定菌剂,调节土壤内微生物的平衡,抑制有害菌、增加有益菌活性,实现作物增产提质。
培养专业人才 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农业精准栽培及数字化种植技术团队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支点,搭建了一座通往“乡村全面振兴”的“立交桥”。
定期监测葡萄的生长情况,通过田间传感器,监测记录大棚的光照、温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生物与海洋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22级学生张浩源的日程被这些工作填得满满当当,“感觉每天过得十分充实,都没心思去打游戏了。”他笑着调侃道。
在大一的时候,张浩源就加入了团队,奔波于田间地头,灌水施肥、测数据,与葡萄日夜相伴。“团队的学生课余时间都在田间,我们一共有五个实验基地,学生每周基本会去三次,假期就住在基地直接参与葡萄管理。”赵月玲既欣慰又骄傲地说。
经过数年的发展,团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每年团队都会招纳大一新生,手把手地传授专业知识,使他们成为相关行业所需的人才。到了大三、大四阶段,团队会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推荐学生继续深造或就业。
团队目前已推荐多名学生进入北京大学、中科院、山东大学等高校深造。团队的优秀毕业生赵日江曾多次作为嘉宾登上山东省农科频道讲授农业知识,学生们丰富的知识储备与责任感受到企业好评。一批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创新人才,扎根齐鲁大地,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作出新贡献。
团队师生既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也是连接相关部门、企业、学校和农民的桥梁。他们驻守在基地,把科研成果送到农民中间,把农民增产增收的成果变成各个主体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团队也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以人才培养为重点、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未来,学校将继续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大局,培养乡村振兴急需的人才,促进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人才支持和成果供给。
(文:王珍 张中英 编辑:庄梦琦 编审:张增森)
微信公众号
新利官方网站小程序
Copyright © 2005- 版权所有:新利(中国)有限公司 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0792号 鲁ICP备05002384号-1